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古代笑话

正在搜集古代最有趣的笨人故事,你有哦?

时间:2024-02-03 21:11:31  来源:http://www.pengfu.net  作者:admin

一、正在搜集古代最有趣的笨人故事,你有哦?

有人带竹竿进城,到了城门口,横着进不去,竖着也进不去,最后把竹竿锯成两段进去了。

二、与书呆子不懂变通有关的故事

大禹治水啊,他爹爹不知道变通,一味用堵得办法,到最后也没成功。

大禹的爹爹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三、从前有个书呆子听说吃梨有益牙齿而脾脏,吃枣有益脾脏会伤牙,于是他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咽不嚼。有人笑他,他就是不听。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的来源,请说,说一下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成语】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囫囵吞枣的意思比喻学习时不加分析,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地接受。

四、从前有个书呆子听说吃梨吃梨有益牙齿而伤脾脏,吃枣有益脾脏却伤牙齿,于是他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咽不嚼

【成语】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成语典故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

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嗓子,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嗓子。”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五、从前有个书呆子听说吃梨有益牙齿而伤脾脏,吃枣有益脾脏却伤牙,于是他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咽不嚼。有人笑他,他却不听。这个故事是哪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

囫囵吞枣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

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湛渊静语》

寓意: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白王廷(1248-?),字廷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诗文和书法,官至儒学副提举,晚年归老栖霞,自号栖霞山人。门前有泉水流过,因此把居室取名为湛渊,并且以此自号。著有《湛渊静语》、《湛渊集》。《湛渊静语》今存2卷,是一本杂记集。

六、古代像王荣这样聪明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写出一个这样的人物和他的事迹吗?

1、曹冲称象

东汉末年,东吴孙权用船运来一头大象,送给魏国公曹操。曹操看到大象身形庞大,突发奇想,命大臣想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发愁了:那么大的称砣怎么找呢?曹操的六岁儿子曹冲却说:“我有办法!只要把大象留在船上,然后在船的边缘上画一条线,记下船身入水的深度就可以了。”

接着,曹冲把大象牵到岸上,再往船上装石块,一直装到船侧的标志线贴着水面为止。最后,他把船上的石块搬下来过称,很快得出大象的重量。众人赞叹不已!

2、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怎么办呢?同伴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

文彦博看着那黑漆漆的树洞想了一会儿,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试试!”他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真灵,皮球也忽悠悠地浮上来了!孩子们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3、司马光破缸救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跟一班小朋友在后花园玩耍。有个小男孩爬高时,不小心掉进装满水的大水缸里。小男孩在缸内不断挣扎,眼看就要淹死了。伙伴们见状急得乱成一团,只有司马光十分镇定。

他想了想,就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砸向水缸。“当”的一声,水缸破了。水流光后,小男孩得救了!等到大人们闻声赶来,司马光已经帮助小男孩从水缸里爬出来。

4、王雱巧辨獐鹿

王雱是北宋宰相王安石的儿子。一次,朋友给王安石送来一只獐和一只鹿,五岁的王雱听到消息后,马上跑去观看。王安石的朋友很早就听闻王雱聪明过人,便有心考考他,于是问道:“你猜猜看,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

王雱从来都没见过这两种动物,所以根本分不出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他却没有被难住,巧妙地回答说:“我知道,站在獐旁边的是鹿,站在鹿旁边的是獐。”

5、文姬六岁辨弦音

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六岁那年,文姬缠着父亲要他教她弹琴,蔡邕于是先弹一曲。但由于弹奏时用力过猛,不小心把第一根弦弹断了,自己还没察觉,照弹不误。

文姬却马上听出说:“父亲,您弹断了第一根弦!”蔡邕吓了一跳,女儿从来都未学过弹琴,甚至连琴都未摸过,怎么就听得出他弹断了第一根弦呢?蔡邕继续弹着,故意把第四根弦弹断。

文姬又立刻辨出:“父亲,您又把第四根弦弹断了!”蔡邕这才相信,女儿的确无师自通,掌握了音律。蔡文姬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琴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